廖荣露
今年《求是》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三农”工作的重要文章,再次强调新时期做好“三农”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,要坚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,促农业高质实效、乡村宜居宜业、农民富裕富足。迈进新时代,需要执好“三支笔”,共同画好乡村振兴美丽图。
执好“组织”之笔,夯实乡村振兴“桥头堡”。“农民富不富,关键在支部;农村强不强,关键看头羊。” 基层党组织是领导一切组织和一切工作的核心,是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者、组织者和实践者。要保障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,就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,以发挥政治优势为着力点加强组织自身建设,以发挥组织优势为着力点坚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,以作风优良优势为着力点密切联系农民群众。发挥驻村第一书记抓党建、促乡村振兴作用,助力村级集体收入增收,切实提升基层组织政治领导力。
执好“产业”之笔,做好乡村振兴“压舱石”。“产业兴则百姓兴,产业旺则百姓旺。”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中最为基础、最为关键的任务。一方面,把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作为产业振兴的排头兵,通过绩效评价激发作为,使目标明确、责任具体。组织各驻村工作队员开展调研走访、交流学习,因地制宜提出适合本村的产业发展思路和具体举措,实现“一村一品”新格局。另一方面,要共享产业发展红利,引导农民充分发挥积极性。进一步创新农民参与产业发展的途径,采用“农户+公司”“农户+合作社”等模式,实行“订单收购+分红”“农民入股+保底收益+按股分红”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,使农民切实享受产业发展成果,提升参与热情。
执好“文化”之笔,唱响乡村振兴“最美音”。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,是乡村社会文明和百姓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。一方面要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持续加强爱国主义、集体主义、社会主义教育,着力把思想政治工作抓实抓细抓深,帮助农民群众在思想上解惑、在精神上解忧、在文化上解渴、在心理上解压,让农民群众不断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、理论自信、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。另一方面要聚焦农村文化生活简单化庸俗化等现象和问题,加强对乡村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应对和疏导。高度重视乡村科学普及、文化娱乐、移风易俗等现代文明建设,坚决遏制大操大办、厚葬薄养、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