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让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

发布时间:2022-04-28

字体大小:

 青悠

基层社会治理关乎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。当前加强和改善基层治理是农村发展的重要体制机制,是转型和变革过程中促进社会融合与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。在基层社会治理上,党建引领是“根”和“魂”,要搞好基层社会治理,各级党组织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、各方面。

一、提升组织力,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。一是推进基层党组织整体队伍优化。一方面,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,注重吸引高校毕业生、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、优秀青年农民、退伍军人到村任职,选优配强村支“两委”领导班子,做好头雁引领工作;另一方面,抓好基层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培训,特别要加大对“三农”工作的业务培训,引导党员干部积极到农村一线工作锻炼,强化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意识。二是加强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。对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能松懈,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、制度化,只有理想信念坚定了、政治站位提高了,执行力才会加强、行动力才会迅速。

二、健全体制机制,强化上下联动。一是发挥上级党委“自上而下”的组织督导作用,严格落实考核激励制度。落实县、乡党委抓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的主体责任,明确各级党组织书记的第一责任,让农村基层党组织把党员和群众都组织动员起来开展村(社区)治理活动。二是发挥自下而上的党员示范作用,带动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。一方面,党员要密切联系群众,了解群众需求,对群众切身利益的诉求形成正向反馈;另一方面,党员要起带头示范作用,积极参与公共服务活动,带头遵守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等条例,发挥党员在乡村“德治”方面的软示范作用,促进乡村治理。

三、强化基层治理,创新“党建+”机制。基层社会治理对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提出了更高要求,要让基层社会治理取得更好成绩,就必须创新“党建+”机制,更好发挥党建引领的制度优势。一是创新“党建+乡风文明”机制,党组织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,深入挖掘乡土文化,揉合“孝、悌、忠、信、礼、义、廉、耻”元素多形式开展民俗活动,加强移风易俗工作,推进乡风文明建设。二是创新“党建+生态保护”机制。压实村“两委”班子生态环境保护责任,发挥党员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先锋模范作用,带头参加村居清洁行动、爱国卫生运动、垃圾分类等,引领广大村民群众共同参与,打造干净整洁宜居村庄。

 

值班编辑:赵万军 责任编辑:邓雅君 校对:王嫣然
【长江巴东网版权与免责声明】
1、凡本网原创作品,版权均属长江巴东网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,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来源,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责任。
2、凡本网注明来源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,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。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,可与本网联系,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。
3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