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者 阙晋伟 田晨曦
“剩下的这些柿子,我们摘下来用于酿柿子酒。”11月初,巴东县茶店子镇东南峡3组脆柿种植基地,负责人黄淼和工人们正在摘取挂在枝头的脆柿。
黄淼,一位“70后”创业者,大学毕业后,她和爱人在武汉艰苦创业,并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。
“每次回到家里,都觉得山里特别舒服,就想着能不能在家里做点有意义的事,带动家乡人民一起发展。”黄淼的内心总有一种回家乡创业的想法。
2015年,一次偶然的机会,黄淼在华中农业大学第一次品尝到了“阳丰脆柿”。
“当时尝了之后,感觉‘阳丰脆柿’口感特别独特,如果能规模发展,肯定会有好的前景。”带着这个念头,当年,黄淼便邀请华中农业大学专家来巴东考察。
经过考察,家乡东南峡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,峡谷幽深,昼夜温差大,有益于脆柿生长。
“村里的青年大多外出务工,很多山地都已经荒废十多年。”黄淼说,因为山地常年撂荒,土壤便“因祸得福”没有受到农药化肥的污染。
天时地利,黄淼心中发展脆柿种植的念头更加强烈。随后,黄淼便在村里租赁了近百亩地,用于种植从日本引进的“阳丰脆柿”。
然而,在山里发展果树种植,并没有黄淼想象的一帆风顺。
“田地到处都是杂草,而且又比较分散,当时请挖掘机忙了几个月,才完成全部的开荒工作。”黄淼说,因为撂荒和地形限制的缘故,加之开荒的田地没有通路,为了方便后期通行,又投入资金修了几公里的路基。
经过不懈努力,2015年底,黄淼的脆柿基地终于初具雏形,培养土壤、管护果苗又成了让她牵肠挂肚的事儿。黄淼坚信好的土壤才能产出好果品,从土地开荒到清园、再到剪枝,她始终坚持不打农药,不施化肥,每年3次以上人工除草,从四川大批量引进有机牛粪来反复培养土壤。
寒来暑往,经过6年的辛劳培养。如今,黄淼脆柿基地里的果树已陆续进入丰产期。得益于“阳丰脆柿”外观艳丽迷人,削皮即吃,味甜水足,爽脆润口的特点,今年10月份,成熟后的1.5万多公斤脆柿不到一个月便销售一空。
“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,让我们在发展产业的同时也能享受发展‘红利’。”2020年,在镇政府的帮助下,黄淼果园里的几公里道路得到硬化,望着眼前的果园,看着脚下的路,黄淼感慨万千。
一路走来,黄淼在发展脆柿基地的同时,不忘带动村民。除支付租种土地的租金外,每年果园管护、采摘需要用工,她也尽量从本村选择人手,按照每人100至200元日结工资。
“现在主要是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来销售,但是市场知晓率还不高,下一步,准备在做好果园管护的同时,继续加大市场推广,拓展销路,带动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,带动他们一起发家致富。”谈及下步发展,黄淼满是憧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