严玉玲
时间回到2020年冬,有幸在湖北长江云组织的培训班上,聆听了曹林老师的授课。
短短两小时,让我意犹未尽。本是讲新闻写作,可他的人生观、价值观却深深影响了我。
曹林是《中国青年报》的编辑,著名时评人。个头不高、平头、清瘦,一副厚厚的眼镜儿架在鼻梁上,说话风趣幽默,但富含哲理。上他的课,不觉得是在熬时间,句句入心。
数说7月,发生了大大小小很多事情。牵动人心的河南暴雨,又一次蔓延的疫情,再到东京奥运会,以及娱乐八卦的林生斌事件等,事事触动人心。
在这些事情发生后,我第一时间翻看了曹林老师的微信公众号,果然,针对每一件事,都有他独到的见解。当然,在每件事情的背后,是曹林老师对媒介素养的深刻剖析。
今晨,再一次进到曹林老师的微信公众号,被一篇文章吸引。《对枯燥的耐受力,筛选着优秀与平庸》,文章大意为:长时间不断重复的、枯燥乏味的基础性练习,是培养兴趣逐渐变成内行不可或缺的必由之路。弹钢琴,学历史,读哲学,读文献写论文,社会学的方法训练,写一手好字,成就名记者大编辑,每一个让人景仰的专业成就、受到业内外肯定的专业人士的背后,都经历了常人无法忍受的枯燥。你看到的有趣好玩,那是别人专业积累之后游刃有余的从容驾驭。
是啊,你看到有趣的好玩,可背后却是不断的学习,经历了无法忍受的枯燥。
我们的工作何尝不是如此了?做编辑三年了,三年来,改稿、朗读,再改、再读,每天和文字打交道,重复着看似一样又不一样的故事,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不简单的工作,让我也从中感受到了乐趣。
能真正滋养一个人的事,往往都带着某种枯燥,需要忍受一定程度的枯燥,投入深度注意力去穿透抽象。写作的开始,是枯燥的。阅读一本经典,是枯燥的。深刻的课堂,是枯燥的。创新创造的过程,也是枯燥的。
枯燥是一个门槛,为不学无术、浮躁者、消遣者设置的障碍,越过这个门槛,沉浸其中,才能慢慢获得愉悦。精彩,不是一个“被动获得”的结论,不是让别人给你喂养,一下子就提起你的兴趣,而是在孤独静观、克服枯燥后先涩后畅,读懂读通习得新知打通困惑所获得的知识愉悦感。
面对生活,枯燥同样无处不在,需要我们用强大的耐受力,用一颗愉悦的心,去穿透它,获得精彩。